校园公益活动
美丽中国通过举办一系列校园公益活动,呼吁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知识,帮助乡村学生拓宽眼界,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期待与你一起,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乡村学生拥有更好的明天。
校园公益活动案例
*以下均为美丽中国统一筹办
美丽中国陪读导师项目成立于2016年,由在校大学生或社会人士担任陪读导师,与乡村学生一对一连接,在为期2个月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一本书。在项目中,陪读导师和乡村学生每周通过视频、电话或文字聊天等形式,交流读后感,尝试撰写读书笔记,在阅读乃至生活中互相陪伴。
美丽中国梦想导师项目面向高校招募合作社团和志愿者,为乡村班级设计并开展包括文学鉴赏、艺术手工、科学实验、职业探索等丰富多样的线上课程,用新奇的视角带着乡村孩子们发现世界与生活的奥秘,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具有更多可能性。
大山里的艺术馆项目通过对外展出美丽中国项目地学生的绘画、诗歌和摄影作品,旨在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乡村教育,从而营造公益氛围,吸引更多人关注美丽中国和参与活动,扩大美丽中国品牌影响力。此外,也会邀请现场观众书写明信片寄语给当地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除以上统一举办的活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持续支持合作社团自主设计校园公益活动,呼吁更多大学生关注农村学校、关注教育公益。
如果你所在的高校社团期待成为美丽中国合作社团,举办校园公益活动,请查看下方内容:
合作社团
合作社团是美丽中国在国内高校的社团合作伙伴,可承办美丽中国面向高校大学生举办的各类校园公益活动,同时美丽中国会为团队自行策划举办的校园公益类活动提供资源支持,提高美丽中国在高校内的影响力,让更多优秀中国青年参与到推进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美丽中国
参加宣讲会有助于你对美丽中国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期待你报名宣讲会
姜姝璇——用性教育筑牢孩子成长的防护栏
“姜老师,I Love You!”一群孩子边比心,边齐声向自己的英语老师表白。大姚县铁锁小学英语老师姜姝璇是一名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生,作为一名云南人,她一直关注着家乡教育,决定投身支教事业,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改变家乡。
她率先在铁锁小学开设了性教育课。希望通过教学,能让学生具备识别性侵意图,或者是识别恶意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去减轻这些伤害、周围有人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样去帮助他们。”最开始上性教育课的时候,孩子们会比较害羞,有的孩子甚至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或把头埋到桌子下面,但现在他们几乎能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演练。
“一些乡村的孩子面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会和城市小孩有些区别。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家庭,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孤儿。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因此产生一些自卑的情绪。性教育也会涉及这些方面,比如说家庭的构成、性别的困惑、性取向方面的困惑,让他们能够以后不那么犹豫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她说。
姜姝璇老师用性教育筑牢孩子成长的防护栏,守护乡村孩子们健康成长。
刘斌——用诗歌保护孩子们对美的感受
“它像一个娇羞的美少女”“这是喝醉了的老爷爷,脸蛋红红的”“披着红盖头的新娘就是这样的”,傍晚时分,大姚县铁锁小学五年级2班的教室外,无数双小手托着脸颊,趴在窗台边,畅谈着眼前的那抹晚霞在他们心中的模样。其中,有一双大手格外显眼,这双大手就是五年级语文老师刘斌的。
刘斌给孩子们上诗歌课,介绍古今中外的诗歌,让他们去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那些对于自然的惊叹。教孩子们写诗,用文字来描摹他们心中独特的感受。“之后,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孩子们手中的诗,看到乡村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美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乡村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同样有一颗美丽,纯净,诗意的心灵。”刘斌说。
“和孩子们一起欣赏美、感受美的时光真的太美好了!”刘斌不禁感叹。2019上半学年,美丽中国支教2018级项目老师刘斌、白海伦、庞景龙和刘川江因对于生活中美和诗意的追求,创办了《花椒诗刊》电子刊,以此为载体,展示中国乡村学生的诗歌和插画作品。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刘斌,希望用诗歌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新窗户。
周锦杭——大山里的拾光者
教三年级数学,改善了学生们的学业表现,及格率优秀率均有提高;
教六年级两个班英语,让学生从零基础到有兴趣;
教三年级和五年级体育,组建了学校第一支女足队;
组织「童爱信箱」活动,让学生结识了远方的哥哥姐姐、寄出人生的第一封信;
把学校空地建成简易足球场和羽毛球场,还把空教室布置成书法教室和摄影工作室
……
这是2019级项目老师周锦杭在支教第一个学期里完成的事情。
他任教的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莽林小学——2019年是莽林小学和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的第一年,周锦杭和他的队友是第一批被派遣过去的两名项目老师。
项目老师被派到新合作的学校工作常常被大家戏称为「开荒」,因为缺少前辈的经验分享很难在短时间内摸清学情和当地情况;课外项目没有前人的铺垫,很可能到支教接近尾声时项目才刚刚成型。然而,就是在这种项目老师和学校对彼此都很陌生的情况下,周锦杭老师仅用了一个学期就从一名大学毕业生一跃变成了校园各种改变的有力推动者。
“拾光者其实就是跟时间作对的人”,周老师说。拾光者们,终将使乡村教育的炬火常亮。